|
罗宗洛,院士 1953-1978年任所长 1930年获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 早年研究氢离子浓度对细胞原生质胶体性质的影响;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及各种金属离子对植物吸收铵离子、硝酸根离子的影响研究,发展了植物氮素营养生理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微量元素、生长素的研究;水分生理、抗性生理、辐射生理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参加苏北沿海盐渍对造林的影响、西北地区干旱与盐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华南橡胶树北移问题的考察研究,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978年10月26日病逝。 |
.......................................................................................................................................................................................................................................................................................... |
|
殷宏章,院士 1978-1983年任所长,1983-1992年11月任名誉所长 192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发现了对植物突然改变光强、光质时,光合作用也发生瞬间变化,为表明光合作用有两个光化学反应系统的先驱,参加领导了抗菌素的生产和研究;1959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室,在光合作用磷酸化的机理,尤其是其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和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自己发明的组织化学方法,弄清了磷酸化酶在植物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又证明植物体内存在磷酸化酶,而光照下由糖变淀粉的过程是与磷酸化有关的。1992年11月30日逝世。 |
.......................................................................................................................................................................................................................................................................................... |
|
沈允钢,院士 1983-1991年任所长 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50年代,进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转化的研究,证明β-淀粉酶可通过迅速分解引子淀粉而影响磷酸化酶合成淀粉的能力,否定了国外文献中认为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观点;60年代初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光合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提出高能中间态有多种存在形式及偶联因子的变构不同会影响高能中间态的散失和偶联效率。其后又进一步研究能量转化功能与膜结构的关系,光合机构的运转及其调控等。曾任室主任、所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热带、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和光合作用项目中国区域中心负责人。 |
.......................................................................................................................................................................................................................................................................................... |
|
许智宏,院士 1991-1994年任所长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6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1979年8月至1980年9月在英国John Innes研究所应用遗传学系任访问学者。1980年9月至1981年9月在英国Nottingham大学植物学系任访问学者。1992年至1999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1999-200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工程的研究,专长于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激素在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机理以及植物细胞的遗传操作。他发展了利用幼根、未成熟胚等分离和培养原生质体的技术,首次由大豆、花生、毛白杨等15种重要作物和林木的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由大麦花药培养中发现的密度效应,证实花药中存在促进雄核发育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植物进而揭示了花药绒毡层中的吲哚乙酸代谢在花粉胚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长素及其极性运输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在胚胎发育和叶片两侧对称生长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导入生长素结合蛋白(ABP)基因,由转基因植物原生质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及原生质体培养的结果,为ABP的生理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发现脱落酸(ABA)促进石斛、建兰等兰科植物的离体成花,为ABA参与诱导花芽形成提供了依据。他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
汤章城,研究员 1994-1999年任所长 1963年大学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党委书记),随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 三十多年来,主要从事植物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八十年代后期还参与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和技术研究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近十年来,承担或主持过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等。在Plant and Soil, Physiol Plant,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院刊和载人航天等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或参与主编专著三部《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植物生物技术》等,培养或代培博士研究生十余名。由于其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中意义,获得过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国家科工委的科技成果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