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宝研究组发表“蚊虫微生物组与疾病控制”的综述论文

  2020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研究组受邀在CELL(细胞)出版的病原生物学综述类期刊Trends in Parasitology(寄生虫学趋势)上在线发表题为“Mosquito Microbiota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Control”(蚊虫微生物组与疾病控制)的综述论文,系统地总结了蚊虫微生物组及其用于阻断疾病传播的研究进展。

  蚊媒传染病是由蚊虫携带并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的一大类疾病,包括疟疾、登革热、塞卡病、基孔肯雅热病、黄热病、西尼罗河病等诸多疾病(图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国家安全。随着蚊虫抗药性问题的日益凸显,通过化学杀虫剂来控制蚊虫的传统手段正面临严峻挑战,加上近年来恶性疟原虫出现对青蒿素的耐药性,因此亟需新的媒介传染病控制手段。蚊虫的肠道、生殖腺、唾液腺和体表栖生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不仅对宿主昆虫的营养、代谢、免疫、生殖、行为等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到蚊媒病原的感染、发育和传播,因此这些微生物可以被用来作为阻断蚊媒疾病的“新式武器”。这种武器有多种用途:1)用来直接杀蚊或者控制蚊子种群,例如利用病原真菌防治蚊虫,或利用胞内寄生细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造成蚊子绝育来控制种群;2)用于阻断疾病病原体经蚊虫传播,例如通过改造肠道共生细菌表达抗疟效应分子策略(Paratransgenesis)来直接杀灭蚊子体内的疟原虫,从而阻断疟疾传播。相较于传统方法,这种新策略具有靶向性好、生态安全、与其它控制方法兼容性好等优点。该综述在系统总结近20年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同时,也前瞻性地讨论了蚊虫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及利用微生物控制蚊媒疾病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

  王四宝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媒介昆虫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蚊媒疾病防控新策略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团队在蚊虫微生物组互作机制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2015,2017)、Science(科学)(2017)、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2019)、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2020)等国际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研究组的博士后高涵、博士研究生崔春来、王历历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研究员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Marcelo Jacobs-Lorena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项目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t.2019.12.001

图1. 蚊虫及其传播的疾病与互作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