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圃论坛”2013年第一期成功举办-----张鹏老师谈《科研生活中的点滴与心得》

撷今日之晨曦,绘明朝之兰圃。3月15日下午由我所研究生会举办的2013年第一期“曦圃论坛”和大家见面了。

本次嘉宾是我所的张鹏研究员。张鹏老师在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赴普林斯顿大学进行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回国。博士后期间张老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上。回国后短短两年时间,他指导的课题组再次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ECF 转运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文章。作为一个80后,他已经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秀。他如何能做到这些?他又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在“曦圃论坛”,张鹏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科研生活中的点滴与心得”。

在科研经历方面,张鹏老师先谈了“理想与现实”。读研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新兴的结构生物学,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要靠自己琢磨与钻研;在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实验室做博士后期间,已完成的课题在即将投稿时发现类似课题文章刚被其他人发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重新选题,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成就了他在膜蛋白结构领域的第一篇《Nature》。他说,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要因困难而失去信心,要有毅力,要能沉得住气,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接下来,张鹏老师介绍了现在实验室的成员,研究方向和今年发表在《Nature》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解析了ECF 转运蛋白复合体的晶体结构,经研究发现它和科学家们熟知的ABC 转运蛋白有很大差异,这是项重要的发现。

从学生到课题组组长角色的转变中,张鹏老师有很多体会。对于学生的指导,他认为研究生在校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也要学做人,学习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他提出“六有”新人的概念:有目标,有激情,有计划,有恒心能吃苦,有好的心态,有社会良知。

接下来的讨论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张鹏老师都认真地一一给予看法和建议!

整场活动轻松而富有感染力!大家对张鹏老师有了重新的认识,他的故事和经历也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激励大家勇敢地面对挫折,锲而不舍,努力进行科学研究!(费翠芳供稿)